關於聯合年會
  政府遷台以來,先後推動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政策,繼而自民國42年起推行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初期的經濟政策乃以農業培養工業,農業界均努力增產以促進台灣經濟起飛及全面發展。全國農業學術界也紛紛集聚志同道合之士,組成各種農學團體。
  台灣農學會(原中華農學會)有鑑於此,乃自民國42年起每年邀集全國各農學團體,共同籌備及舉行農學團體聯合年會,以期集思廣益、集中力量,對於重要農業課題,貢獻心智,提供建議,以利興革。
  民國42年第一次農學團體聯合年會在台北市舉行,計有中華農學會、中華林學會、中國園藝學會及臺灣省土壤肥料學會等四個學會參加。民國43年的聯合年會有六個學會參加,民國44年增為8個學會,民國45年增為10個學會,民國104年則有26個學(協)會,民國112年則有32個學(協)會共同參加,充分表現出台灣農業界的團隊精神及合作態度。
  一年一度的農學團體聯合年會大致於每年十二月舉行,每年的聯合年會中會以當時最重要且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中心議題。透過專題演講以及出席人員的討論,提供學術界及政府作為參考。
  歷年農學團體聯合年會中心議題如下:
年度 中心議題
2024 AI農業 創新韌性
2023 智慧城鄉 低碳健康
2022 循環農業 和諧共生
2021 淨零排放 綠色永續
2020 5G農業時代
2019 跨域科技 前瞻創新
2018 智慧農產業   數位新服務:讓科技為農業服務
2017 農業循環經濟與永續經營
2016 農學與提升農業競爭力
2015 農業生產力4.0 - 智慧運籌
2014 鮮享在地 健康食尚
2013 創造農業新價值鏈
2012 農業與美學
2011 健康、永續、新農業
2010 新農村、新農民、新農業
2009 氣候變遷與農業調適
2008 農業轉型與危機處理
2007 安全農業與國土保育
2006 加強農業轉型,促進永續發展
2005 農業求新求進,大家安心放心
2004 希望農業,臺灣希望
2003 加強研發創新,致力國際行銷
2002 掌握農業脈動,走出我們的路
2001 發展農業知識經濟擘劃美麗家園田地
2000 二十一世紀農業發展新策略
1999 跨越千禧年,農業新紀元-兼論九二一地震災後農業復建
1998 農業科技發展的新紀元
1997 如何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
1996 農漁村之建設與發展
1995 促進國際農業合作
1994 如何調適我國農業結構以因應加入關貿總協(GATT)
1993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育
1992 因應時代趨勢推展永續性農業
1991 農業環境與水土資源保育利用
1990 大陸農業發展之研究
1989 臺灣農地政策之研討
1988 如何加強農產品產銷以穩定農業經營
1987 經濟國際化自由化下農業產銷之調適
1986 環境保護與農業生產
1985 生物技術在農業上之應用
1984 農業生產結構之調整
1983 稻田轉作之政策及途徑
1982 臺灣農業發展之方向
1981 農業科技如何配合第二階段農地改革
1980 臺灣漁業之現在與未來
1979 公害與農業
1978 如何提高農民所得
1977 台灣農業資源之規畫與利用
1976 農業工程與農業發展
1975 農業教育與農業推廣如何配合加速農村建設
1974 建立更有效的農產運銷系統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1973 現階段農業發展改進方案
1972 園藝事業配合政府農村建設措施之發展途徑
1971 如何促進本省畜牧事業現代化
1970 現階段林業發展與經濟建設
1969 如何促進臺灣漁業之發展
1968 光復大陸後農業建設實施方案初稿提要
1967 農業經營在工業發展中所面臨的新問題
1966 中華民國農業發展之遠景
1965 中華民國農業基本法草案
1964 如何加強農業試驗研究及推廣以發展農業建設
1963 如何加強農業生產以擴展農產品外銷
1962 加速農業發展以適應當前臺灣人口激增之需要
1961 當前台灣農葉基本政策綱要
1960 農業應如何配合加速經濟發展計畫
1959 八七水災後農林業重建方針建議
1958 中東與東南亞地區之農業
1957 分組專題討論
1956 分組專題討論
1955 分組專題討論
1954 現行台灣農業推廣制度之改進
1953 臺灣農林生產應如何力求自立
中華民國農學團體聯合年會 地址:106108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14號2樓 Tel:(02)2363-6681 Email:aat0612@gmail.com
Copyright© 2015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s Union. All rights reserved